和兆元(公元1810 ~1890年)在京创立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氏太极拳后,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公元1857~1936年),字福棠,和润芝长子,和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1931年,和庆喜率学拳未满三年的弟子参加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以及华东五省市国术擂台赛,郑伯英均获得第一名。和庆喜是和氏太极拳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
和学信(公元1890~1957年),字世孚,和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抗战期间和学信迁避宝鸡,广传和氏太极拳,弟子众多,子士英、士俊拳艺最优,承袭衣钵,他还收藏有家传的多部拳理拳论。
郑锡爵(公元1906~1961年),字伯英,和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太极功夫出类拔萃。抗战时期,他迁避西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武术教官,其功力扎实,身法端正,松柔浑圆,技击善于引进落空,处险境而后发先至之专长,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桃李盈门,有“和氏太极西北二杰”之美誉。
郑悟清(公元1895~1984年),字凤臣,赵堡镇人,和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1938年避难西安,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地传授和氏太极拳,与郑锡爵并称“和式太极西北二杰”,对和氏太极拳的继承与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郑悟清的传人很多,有郑均、郑瑞、孙兰亭、纪昌秀、刘瑞、侯尔良、宋蕴华、李随成等。
和庆喜其他主要传人中,其子和学敏也迁居宝鸡;其他弟子郭云远、陈桂林、郝玉朝、刘世英等犹如火种一样使和氏太极拳燃遍西北,传至全国,成为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2004年初由和有禄、和定乾、贾澎发起并联合全国部分武术研究机构建立“中国和式太极武术学会”,致力于挖掘和式太极拳武术真谛,创编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方面的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