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早见于《庄子》和《周易》。《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意思是说:“所谓大道……它存在于太极之前却不算高古……”在这里,庄子把“太极”说成是空间的最高极限。《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上》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般解释为:太者,大也;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至极之理, 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易传·系辞上》的“太极”,意即无限,系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指天地混沌开辟之前的状态,即原始宇宙。
至于二者谁提出最早,要视《易传》的问世时间。一种观点认为:《易传》非一人一时之作,《易传·系辞》在《庄子》之后。另一种观点认为:《易传》是孔子之作。“韦编三绝”典故是说孔子晚年十分喜爱《易经》,反复阅读,以至于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帛书《周易》。《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与今本比较,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分析按传统惯例,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因回避皇帝的名字,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上述三种观点待考证。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历代哲人阐释颇多。主要有:后汉郑玄说:“太极”是“淳和未分之气”。魏晋王弼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北宋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北宋张载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南宋朱熹说:“总天地之理,便是太极。”明清之际王夫之说:“太者,极其大而无尚之辞;极,至也。语道至此而尽也。其实阴阳之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则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