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微循环。人的体内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比支流,毛细血管则像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人体的组织和细胞如同秧田里的秧苗。细胞所需要的养料(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出的废物(包括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依赖于上述各种血管共同完成运送,其中毛细血管的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人体仅靠心脏有限的收缩力,不可能将血液送至各个组织和细胞,还必须依靠血管自身的节律性的运动。微血管的这种自律性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起着第二次调节供血的重要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像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此而衰老和产生疾病。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步入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毛细血管内凝血引发微血栓形成时,可能会堵塞肺、肝、肾、肠、心、脑等许多器官的血流,造成细胞机能和代谢严重紊乱,甚至发生变性坏死。“衰老微循环理论”认为,人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脏器的衰老。而微循环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尤以50~60岁最为突出,是多病和衰老的危险年龄。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微循环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但在清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许多论述与微循环学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体毛细血管纵横曲折遍布全身,微循环也随之无微不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把人体的气血通道比喻为“九曲珠”,“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十三势歌》中提出“气遍全身不稍滞”。著名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曾强调行气要到达人体的“四梢”、“五脏”,都是讲人体的气血流动应当畅通无阻,无处不至。
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截面积上约分布两千条毛细血管,在静息时,毛细血管大部分主动关闭,约有20%处于开放状态,只有在需要时,关闭的毛细血管才被激活,参与微循环。比如,人们进餐后,消化道毛细血管“闸门”开放,胃肠道微循环加快;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脑部毛细血管被激活,大脑微循环加快。
当人们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随着年龄的增长,毛细血管的血流不通畅,产生微循环障碍,就逐渐引起许多疾病和肌体的衰老。在习练太极拳时,心静体松,动作协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的伸缩旋转运动和内气在周身各个部位的畅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促进微血管的自律运动,加速微循环。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主张“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强调体内气血的畅通。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气”,不是呼吸之气,因为呼吸之气只能在肺部活动,它指的是人体的“内气”。只要练功得法,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在行拳时就会产生出“气”的感觉,如手指有热、胀、酸、麻、跳等饱满感,腹腔内气流汩(音gǔ)汩作声的感觉等等。以上的感觉,实际上是人体气血循环加快,通过膜和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微循环加速的外在表现。